一顆真心一棵樹.萬顆真心一片林


一顆真心一棵樹.萬顆真心一片林
慈濟基金會 推廣資源回收工作有成
文/吳旭安.羅笙  攝影/羅笙插圖慈濟的資源回收車
民國七十九年,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提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人自此紛紛響應環保善舉。十一年後的今天,不但全省環保志工已達三萬人,而僅僅民國八十九年的紙類回收量,就等於四百五十餘萬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製成紙張的重量。換句話說,透過紙類回收,有四百餘萬棵大樹免於被砍伐的命運。這樣的成果,是慈濟人一步一腳印,在淚水、汗水及旁人的誤解中,逐漸累積而成的。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插圖民眾踴躍作環保
住在台北板橋的慈濟人陳蕙民,於民國七十九年聽到證嚴法師提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之後,當時她想,如果慈濟人率先做環保,當一個人開始動的時候,大家馬上就會動起來。但想法要落實為具體行動時,並沒那麼容易,陳蕙民回憶說:「剛開始,我有幾次走到垃圾筒,想彎下腰,但實在做不下去。當時總認為要做垃圾分類的話還可以,但要把手伸進去撿垃圾,卻覺得很髒。後來聽到上人說:『我們每一個人,就是把自己保護得太厲害。』這一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示,使我豁然開朗。我想:對啊!手洗一洗就好了,有什麼關係!從此以後,我就心開意解,全心做環保、資源回收。」
最支持板橋陳蕙民師姊做資源回收工作的是李花盆小姐一家人。當時李花盆家裡的自用車不但成為慈濟的資源回收車,她也成為隨傳隨到的環保司機。李花盆的先生只要聽到陳蕙民打電話來,他就說:「妳快去!」於是她將家裡的工作暫且放下,挨家挨戶地運送回收物。李花盆說:「當初以為去載就可以換到錢,第一次載得滿滿一車,原本以為整車的回收物,至少可以賣七、八百元,結果只賣一百八十元,整個心都涼掉了!」
回到家,李花盆告訴先生:「今天有夠累的,忙了一天才賣一百八十元,不夠油錢啦!」她的先生卻對她說:「妳不是說要資源回收嗎?如果是為了錢,那麼垃圾山又要怎麼收?」經過這麼一提醒,李花盆才領悟到,做資源回收是為了解決垃圾問題,不是為了賺錢。
人在做,不只天在看,左右鄰居看得更清楚。有一次,陳蕙民和李花盆載了整車滿滿的回收物,陳蕙民都沒有位子可坐,只好兩隻腿盤起來,物品堆到連後照鏡的視野都被遮住。車子經過鄰居鄭青輝的家,之前陳蕙民曾找他投入回收工作,他說:「資源回收,政府來做就好了,怎麼我們要做?」可是當鄭先生看到慈濟人這樣做之後,他說:「一個女人都能做到這樣,載得整車滿滿的。」他被感動了,後來就在他家門口設置資源回收站。
慈濟人就這樣從自己做起,以身體力行來感動周圍的人並帶動他們一起投入環保及資源回收工作,高雄岡山地區是具體將資源回收落實到社區的典範之一。
萬事起頭難插圖回收分類問題多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慈濟人沈素娥開始在高雄岡山推廣資源回收,她說:「光是要學會分類就很不容易,紙類就要分厚紙板、廢紙,而報紙和舊書報又是另外的種類。鐵罐、鋁罐是很好分,但是塑膠類像保特瓶、礦泉水瓶的區分,就是一大難題,因為還有分PC、PU的不同。」
岡山剛開始推動資源回收時,男生很少,女生也只有沈素娥等三個人。她說:「我們都是女人當男人用,本來我只會開自用小客車,沒開過貨車。但投入環保後,自己還要會開貨車。記得第一次開貨車,去載資源回收品時,最緊張的是要通過小巷子,當時開得戰戰兢兢的。」
不厭其煩地宣導插圖不斷的宣導資源回收
沈素娥一開始就明白,要讓社區居民了解並且參與資源回收,並不是容易的事,再加上當時一般民眾不清楚什麼是垃圾,什麼是可回收的資源,一說到回收,大家就聯想到撿破爛,因此在推廣上遇到大困難。當時,沈素娥想到證嚴法師說的「有願就有力」,於是她透過茶會來宣導,也不斷跟其他慈濟人、慈濟會員宣導,「反正就是不厭其煩地講。」沈素娥回憶。
沈素娥從自家先做起,她說服哥哥將店面貢獻出來做回收點,也鼓勵其他慈濟人或會員在自家設立回收點。起初,一般民眾沒有垃圾分類的觀念,會將垃圾和回收資源混在一起拿到回收點,這也造成回收點家庭的困擾,因為有的家人會反彈,當然有的還是會支持。不管怎樣,沈素娥說:「還是要一直做,做到讓他看到,而且感動他的心。」
慈濟人在岡山推動資源回收,漸漸使整個社區都很認同慈濟;例如前年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整個社區的人都一起出來募款、義賣。沈素娥說:「整個社區動起來,是為了要去救人,很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有大人、有小孩,忙的都是救人的事情。」社區的人心能夠如此貼近,是因為大家在互動過程中,已經建立起共識。
有「心」最重要
民國八十一年,慈濟北十一區的陳金海提供自家場地存放回收物,他從機動定點回收開始,逐漸擴展到線、面推動資源回收工作,目前已聚集了一千多名資源回收志工,範圍包括台北縣三重、蘆洲、五股、八里等地區。每個月第二個星期日的早上,來自不同家庭的環保志工,紛紛放下身段在北十一區一百多個回收定點參與資源回收工作。
北十一區秘書吳志文說:「做資源回收工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星期四晚上,這裡會整理資源回收物,有空的人就可以一起來,沒有特地做什麼分組、排班的工作。」為了教導志工辨識回收物的分類方式,北十一區製作了簡易的看板,並拍照分送各個回收定點,一方面輔助志工分類整理,一方面也教導社區居民。
北十一區環保總幹事陳金海說:「慈濟的資源回收工作之所以成功,我想是『心靈環保』,慈濟的資源回收是以『人』為本,強調的是『深度』。舉例來說,以前每到觀世音菩薩誕辰的時候,蘆洲某寺廟都會準備素食供信善食福,廟方所準備的餐具當然是塑膠碗筷,於是我們便與廟方人員溝通,用很生活的方式讓信善知道『舉手做環保‧子孫免煩惱』,甚至發動慈濟志工清洗碗筷,發給前來食福的信善。」
以開貨車為業的陳秋聲並非慈濟的會員,受到朋友的號召,也投入慈濟的資源回收工作。「我已經做了四年,每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我都會儘量將工作排開,而且我的貨車又大,可以幫忙載很多回收物。」陳秋聲的三個女兒正值豆蔻年華,對於做志工這件事,她們表示:「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啦!就是幫忙搬東西上貨車。不過,現在很想睡覺,今天九點不到,就被爸爸叫起床了,平常假日早上,我們都還在睡覺。但是只要有空,我們就會跟著來。」陳秋聲說:「我都會告訴她們時間,有空就一起來,如果有私事,也沒關係。有『心』最重要。」陳家父女相視微笑。
凡事從自己做起插圖熱心回收
身為慈濟北十一區的環保總幹事,身材瘦小的陳金海不論是在每星期四晚上、每個月第二個星期日的資源回收日,或是不定期在內湖回收場的大型物品區,他總是忙裡忙外,動手整理回收物、為其他區域的環保志工解說北十一區的推動經驗,時而謝謝每位志工的幫忙、招呼志工們吃飯喝青草茶…。
午後近兩點,所有的志工們都已吃完飯,陳金海才坐下來休息,他一邊扒著飯,一邊說:「環境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來幫忙,投入資源回收工作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使命。除了告訴居民資源回收的重要性,我們也要從自己做起,你看,剛剛的午餐沒有使用免洗餐具,數十人用完餐後,我家地上也看不到一點果皮紙屑。」簡單的話,卻深具意義。
「一顆真心一棵樹,萬顆真心一片林。」這是慈濟北十一區資源回收宣傳單上的一段話。就是這樣的信念,才匯集了許多人投身資源回收工作。
回收工作組織化
慈濟在中部地區的資源回收工具,則是三輪車、腳踏車,再用到汽車、卡車、貨車來載。中區慈濟人曾益冰說:「當時最困難的是車子問題,因為回收點越來越多,但我們沒車沒人。剛開始就去找認識的人借卡車,後來師兄師姊們一同出錢出力,買了一部卡車,我們才開始有資源回收車。」
慈濟的回收工作在證嚴法師呼籲之後,雖然各地的師兄師姊相當認真地推動,但畢竟是個人的力量,並沒有專責的組織。因此在民國八十六年,證嚴法師希望將環保志工組織整合,推動起來才會比較順暢,於是北中南東四個區,各成立一個環保組。以中區為例,八十六年環保組成立後,中部地區再分成八個小區,每一小區推選一位負責人,要求各小區負責人將該區的環保志工造冊,以便更有力來推動環保志業。曾益冰說:「民國八十六年中部地區大概有兩百多個環保志工,固定每月二十日開會,報告這個月從事資源回收的情形。」
淨化自我的心靈環保插圖回收容器分類
證嚴法師期待藉由推動保護地球的外在行動,進而淨化人心,改變內在的想法,啟發人人具有的良知,進而身體力行地球環保與心靈環保。因此對慈濟人來說,做環保除了可拯救地球之外,也是淨化人格的心靈環保。
我們看到每一位慈濟環保志工都很開心地做回收,其實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一番掙扎的,就像前述陳蕙民師姊的心境那般。特別是有很多大老闆、學校教授、老師,或者是家境非常好的老闆娘,他們後來都做環保志工,雖然心裡曾經有過掙扎,但當他放下身段、彎下腰做資源回收的那一刻,他內心學到很多,而且每個人都好歡喜。
中區的許榮財說:「剛開始會覺得味道很難聞,因為有的人沒有將回收品清洗乾淨,那時候就會想打退堂鼓。心裡想,我何必忍受這個呢!但是在回收的過程中,當我開車到各回收點去載物資的時候,看到其他志工,他們非常歡喜我們去載,像是遇到菩薩來幫他收運這些資源,我就想到,如果沒有來收的話,他們的地方很小,下個禮拜就沒有地方放了,所以我就繼續做。一段時間之後,我反而覺得身體比以前更壯。因為做資源回收要用體力,剛好順便運動一下。醫生常說流汗比流血好,所以,我們每個月有機會把汗都排洩出來,新陳代謝非常好。我也學會更惜福,以前買東西總是隨性揮霍,開始做資源回收後,看到一大卡車的資源卻賣不了多少錢,於是在買東西的時候總會提醒自己,沒有需要不要買,能省就省下來。」
因為做環保而使自己深刻體認到「惜福」、「及時付出」、「做好事要堅持」等道理,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這就是慈濟人所謂的自我人格和心靈的提升;這種觀念的轉換是來自於親身做資源回收,因此證嚴法師才會一再告訴慈濟人:「做資源回收,第一能夠淨化自己的心,第二能淨化我們的環境,所以是內外兼修。現在社會大眾都是週『休』二日,慈濟人也要週『修』二日。」也就是利用假期,投入資源回收工作,利用環保來精進修行。
慈濟的環保文化插圖環保意識深植慈濟人
目前,環保意識已經深入到每個慈濟人的生活中,慈濟人往往隨身攜帶「三保袋」,裡面裝了環保碗、環保杯、環保筷,以便在外用餐時使用。慈濟興建的各式建築物,不管是慈濟醫院或陸續完工的中部重建區希望工程各學校,都引進綠色建築的理念,各校的設計都刻意保留原有的大樹木;在設計上也儘量引進自然風,不裝設空調系統;各建築物儘量裝設廢水和雨水回收系統,以充分利用水資源;舖設連鎖磚代替水泥地也是慈濟建築的特色之一,這是為了讓大地有呼吸的空間。九二一之後興建的大愛屋的材料也是可回收使用,例如這次桃芝颱風過後,慈濟就將南投大成國中的簡易教室材料回收來蓋花蓮見晴村的大愛屋。
慈濟人的資源回收觀念也落實在慶祝節慶上。例如慈濟人歡慶元宵,製作燈籠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廢物利用,大家絞盡腦汁,以保特瓶、枯樹枝等等,將人家不要的東西,做成一個個創意新奇的燈籠。

未來發展與目標插圖人人回收分類台灣更有保障
山林過度濫伐,土地受污染而變質,對於這些人為的破壞,證嚴法師認為,大家都有責任,她說:「我們雖然沒有砍樹,也沒有開設污染環境的工廠,但我們卻是『間接的幫凶』!社會上人人都是消費者,若大家貪於物欲,自然讓人有利可圖,而不斷製造更多的消耗品。」
證嚴法師曾語重心長地說道:「祖先留給我們的是清新的空氣、豐富的淨土,卻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將大地破壞了。我們既對不起祖先,又如何對子孫交代?只有現在開始,儘量不要再製造污染,並且回收各種可利用的資源,使物品有重覆使用的價值。」目前,台灣的環保意識已然提升,光是慈濟人就天天在做資源回收,雖然已可看到成果,但證嚴法師更深一層期待:「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若都再加緊一步,每一個人都動手、每一家都垃圾分類,這樣做起來,台灣會更有保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